冬日的江蘇,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熱潮正在興起。近日記者走進南京審計學院,與該院黨委書記王家新探討如何按照三中全會的精神進行高等教育改革。
  大學要培養有文化的人才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我深以為然!”在王家新看來,只有把人文基礎打扎實了,“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視野才能開闊,學生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穩健、更加自信有力。
  在具體施行的過程中,南京審計學院的通識教育非常重視四點:一是生命教育,南京審計學院提供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清新自然的環境中學會與天地溝通,從而熱愛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二是美育,作為一所財經院校,南京審計學院卻設置了獨立的藝術教學部門,大力投入藝術教育,就是因為藝術能夠滋養生命、疏導情感,實現人的知、情、意協調發展。三是傳統文化的熏陶,王家新介紹說,我們不斷提倡、鼓勵、引導學生讀經典,讓民族“符號”在年輕的心靈中烙上印記,唯有如此,他們將來才能具備名副其實的中國特質、中國氣質與中國品質。四是現代公民教育,讓學生認清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以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認清歷史與現實的關係,以對社會形勢保持清醒的判斷。
  大學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學生
  近兩年,高校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部分高校也探索了一些改革舉措。王家新深深感到,不管如何改革,都要把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決定》提出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對此,王家新坦言,這要求我們沉下心來辦教育,不僅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重視第二課堂的教育,要把課外活動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王家新認為,完美的大學生活應該是校內的專業完成、個人興趣愛好的發揚和校外的志願服務相結合,這是必需的三要素。如何從學生的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乃至到社團、社區以及義工等,全校教師隊伍要積极參与,教學、科研、學生服務、後勤等各方面要共同提出方案,並加以實施。他說:“從學生進校之日起,大學就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他們,應該根據本學院的專業與學科特色以及資源稟賦的特點,形成一整套介入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之中的建設性方案。”在南京審計學院,由老師帶領學生組成的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合唱團、紅帆船話劇社等文體活動,給學生帶來震撼人心的學習體驗,他們在經歷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懊惱後,深切體會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團隊中發揮作用,“我想這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高等教育改革要突破兩堵牆
  《決定》提出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在王家新看來,這意味著大學要突破“兩堵牆”:有形的圍牆和無形的圍牆。
  有形的圍牆是指高校的體制機制。現在高校中不乏各種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但由於種種原因,兼職教授的優勢並沒有完全發揮。事實上,這些人都是各自領域的精英,在行業中都是一把好手,這樣的人才要充分利用起來,把他們實實在在地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的框架中。南京審計學院與審計署合作創辦審計學(國際註冊會計師方向,英文簡稱ACCA)時,審計署培訓中心不僅指導學校辦好ACCA,就連選用教材,審計署也幫助一起敲定。現任審計署境外審計司司長章珂出任南京審計學院老師,利用雙休日趕赴南京給學生上課。“這樣我們的專業就不會出現與社會需求脫軌的現象,我們學生接觸的案例都是業內最新的問題,這樣的畢業生想不得到社會的青睞都難!”王家新說。2013年,該校國際審計學院818名畢業生中,超過95%的學生已有就業意向,審計學專業協議就業率超過85%。
  無形的圍牆是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閡。在他看來,高校應結合學科特長主動融入社會中,“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也步入啟迪民智,集思廣益的階段,這個時候,高校要發揮黨和國家的智庫作用。”王家新說,這意味著高校在為政府研究決策的時候,要有一定的獨立性,要有擔當,為國家提供智力支撐,提高國家的軟實力。(本報記者 鄭晉鳴)
     (原標題:高等教育如何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27htnd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